(资料图)
津云新闻讯:“十四五”期间,文化和旅游部组织实施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项目,自2021年开始,由国家图书馆牵头启动,全国各级公共图书馆积极参与。“知识资源细颗粒度建设和标签标引”(以下简称细颗粒度)是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的子项目,2021年、2022年天津图书馆在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的情况下,克服时间紧、任务重、多次闭馆等困难,统筹规划、适时推进、按时完成了两年共计7万条指标建设任务。按照项目进度安排,2021年发布在“细颗粒度”可视化展示平台的2万条数据顺利通过天津市文旅局验收,后续天津图书馆将按照项目建设要求将数据报送至文旅部和国家图书馆。
在天津市文旅局的统筹指导下,天津图书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建设成果,2023年牵头组织实施天津市公共图书馆细颗粒度项目,以合作共建和资源共享为原则,联合5家区级公共图书馆重点围绕自有版权且具有较高文献价值、史料价值的古籍数字资源,完成细颗粒度内容标识、关键知识点的标签和标引建设。
为了加快推进项目建设,确保每个环节稳步落实,近日,2023年“细颗粒度”第一期专题培训班在天津图书馆文化中心馆区举办。天津图书馆、河东区图书馆、宁河区图书馆、泰达图书馆、武清区图书馆、西青区图书馆共6家图书馆馆长及业务骨干参加了此次培训。培训会上,细颗粒度项目具体负责人杜娴介绍了2023年项目建设的实施流程及注意事项,服务推广组刘轶、郑超云分别就可视化项目平台和数字文献版权保护方法进行讲解与演示。最后,系统资源部主任张为江就项目招标需求等内容和参会的领导、老师们进行深入探讨交流。此次培训对于深入推进项目建设有序开展,提升人才队伍建设水平起到积极作用。
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对于图书馆来说,是图书馆从数字化向智慧化的重要转型,是未来图书馆发展的新形态。应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对古籍数字资源进行智能标引、深度知识挖掘、语义组织,构建支持知识迭代的知识图谱,不仅可以实现古籍文献向网络空间的转移,打破传统古籍利用的限制,而且可以提升古籍文献的普及率,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更多可能。(津云新闻记者吴宏 通讯员宋丙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