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芯片领域的“被卡脖子”,国产核磁共振仪“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其实更加辛酸。
(相关资料图)
作为常见,且不可或缺的医疗检查设备之一,核磁共振仪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然而,在核磁共振仪的生产研发技术上,我国却足足被西方国家垄断了三十年之久。
以至于,国内医院只能花高价从海外进口,而海外企业则靠着技术垄断,狮子大开口一般,开出3000万一台的天价,致使国内高端医疗器械领域,沦为海外企业的“提款机”。
事实上,除了核磁共振仪之外,类似的“天价进口”情况,也同样发生在我国其他多个前沿技术领域。
譬如,曾被业内誉为“上帝之手”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进口一台就得花费350万美元,而且每开机一次,就会产生60万左右的损耗。
再比如,曾在多年前被哈佛、耶鲁佐证,具有拉伸健康存活周期效果的“莱特唯键”类物质,也同样因为技术限制,被海外企业开出单克两万的高价,从而只能沦为少数群体的“专享”。
同样的,在国产核磁共振仪未能实现突破之前,“天价进口”难题也是国内高端医疗设备无法逃避的困境之一。
长达30余年的“被卡脖子”,让大量国内资金,流入了外人之手。数据显示,仅2016年,我国进口医疗仪器花费就高达449.6亿,仅次于石油进口和电子器件进口,位列我国第三大进口产品。
所幸,面对外企的重重围堵,我国企业的反击从未停止。自2015年开始,国产核磁共振仪,就慢慢在国内市场初露峥嵘,并凭借“物美价廉”的优势,让进口核磁共振仪不得不退出低端市场。
无独有偶,在国产核磁共振仪传来好消息的同时,国产“手术机器人”和国产“莱特唯键”类物等众多领域,也相继实现突破。
前者,在国内企业的努力下,实现了技术突破,如今我国在“骨科手术机器人”领域,已丝毫不弱于海外企业。后者,更是在国内众多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不仅在技术层面上有所突破,还一鼓作气实现了“价格破壁”。
如今,在国内京东、天猫等渠道,国产“莱特唯键”类物的使用门槛,已经从进口的单克两万天价,下降至四位数。同时,其在逆转老化指标、赋活人体线粒体方面的不俗表现,也因此不断深入人心。
而国产核磁共振仪,在低端市场取得不错反响后,也是一步步稳扎稳打,并在2020年,完成了由低端市场转向中端市场。
同年,在国产核磁共振仪的不断冲击下,包括GPS在内的三大海外巨头,其市场份额已经从原先的90%,下降至47.8。
近期,国产核磁共振仪领域,也是再一次传出好消息。原来,近日国内公立医院正在集中采购核磁共振仪,而在采购单中,清一色都是国产设备。给出的理由,是国产核磁共振仪,已经能够媲美西门子、飞利浦、强生等国际大牌。
从数据来看,新一代的国产1.5T核磁共振仪,每台的成本已经降至260万。相比之前进口核磁共振仪的3000万一台,国产核磁共振仪的成本降幅已经超过九成。
有意思的是,在国产核磁共振仪、国产手术机器人、国产“莱特唯键”类抑老技术相继实现成本下降,使用门槛大大降低后,一些自以为是的外媒,竟然说我国这些行为,是在破坏市场,不符合规矩。
可平心而论,我国的这些举措,真的是在破坏市场吗?
在竞争日渐激烈的国际市场中,谁能率先掌握核心竞争技术,谁能占据更多的主动权。
试想一下,如果我国一直固步自封,不去主动寻求突破,那么只会在今后的竞争中,处处被人限制。既然如此,我国在技术领域的不断创新突破,又何来破坏规矩一说呢?
不过,国产技术的不断突破固然喜人,但我们也应该明白,在其他很多领域,我国距离欧美一些国家之间,仍然存在一定差距。因此,也断不可被一时的成绩蒙蔽了双眼。
当然,我们也应该有理由相信,国产技术的发展在经历了孕育、成长阶段后,已经迎来了收获的季节。在不远的未来,国产技术也必将再次实现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