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 正文

环球短讯!入夏2种“甜味果”千万别碰,特伤肝!3种“酸味果”换着吃,养肝护肾、脾胃也舒服

来源: 北青网

一进入5月,各种水果也争先恐后上市了,如李子、桃子、西瓜、桑葚、枇杷、榴莲......但在吃之前,小编还是要提醒大家:虽然都是水果,但有些“甜味果”,劝你最好还是别碰,比如这2种——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种“甜味果”最好别碰,易中毒、还伤肝!

甘蔗

甘蔗含糖量高、汁多味甜,因此也被人誉为“糖水仓库”。很多人逛街逛累了,或是在景区旅游时,都喜欢买一杯鲜榨甘蔗汁来喝。清爽、甘甜的甘蔗汁,既能为人体补充水分、提供能量,又可为大家带来甜蜜的享受。

中医认为,甘蔗清热生津、补肺润燥,是滋养润燥、补充水分的佳品。不过,甘蔗再好,吃的时候必须警惕一种甘蔗——霉变甘蔗。霉变甘蔗会产生一种神经毒素——节菱孢霉菌,它具有耐热性、水溶性,主要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人吃了霉变甘蔗后,一般会在2~8小时内发病,先刺激胃肠,然后入血,进入大脑,引起大脑弥漫性损伤。

初期常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症状;病情严重者,可出现神经系统中毒症状,比如头痛、头晕、吞咽困难、牙关紧闭、大小便失禁、抽搐等。此时如果不及时处理,患者可能会发展至昏迷,甚至死亡。

大家可能会说,谁会那么傻去吃霉变甘蔗。此话不假,但也存在误食的可能性,如街边热卖的鲜榨甘蔗汁。那么,我们该如何分辨霉变甘蔗呢?新鲜甘蔗质地坚硬、肉质呈乳白色。如果大家发现甘蔗质地变得松软,蔗肉已变成浅红色、浅棕黃色,或有斑点斑块,或隐约能闻到酸霉味、酒糟味,则可能是霉变甘蔗。

榴莲

5月正是吃榴莲的时候!闻起来臭烘烘的榴莲,其实挺有营养的。它富含蛋白质、淀粉,还含有多种维生素、脂肪、钙、铁和磷等,可以为人体补充能量。民间更是有“一只榴莲三只鸡”的说法。

但要注意的是,榴莲的热量和糖分可是高的很!就拿含糖量来说,每100克榴莲果肉中,糖分高达27克。榴莲所含的糖分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果糖,吸收后的果糖会直接进入肝脏。肝脏又会将糖转化为脂肪,提高甘油三酯,造成胰岛素抵抗,并可能损害肝脏。此外,多项研究表明,过食果糖会影响脂肪代谢,同时增加肝脏的负担,导致脂肪肝。

同时,榴莲的热量也特高,每100克高达153大卡!153大卡是个什么概念呢?以50公斤成年女性每分钟走90~120步(中等步行速度)为例,要消耗掉153大卡,大约需要走5700多步。因此,血糖不稳定者和需要控制体重者,千万不要贪吃榴莲。就算是健康人,每天食用不超过2瓣(可食用部分不超过100g)。如果不听劝,长期大量吃榴莲,那么血糖、血脂会日益升高,脂肪也会储存起来,从而让身体慢慢变肥、变垮!

3种“酸味果”换着吃,养肝健胃特厉害!

桑葚

桑葚,吃起来酸甜可口,同时还兼具一定的养生作用。中医认为,桑葚归心、肝、肾经,有补肝益肾、滋阴补血、润燥生津的作用,并常用来治疗肝肾阴虚所致的相关疾病,如头晕眼花、耳鸣腰酸、失眠多梦、须发早白等。《滇南本草》中就有提到,桑葚“益肾脏而固精,久服黑发明目”。

因此,想要缓解口燥咽干、盗汗遗精等肾虚症状,可以适当吃点桑葚或喝点桑葚水。吃新鲜的桑葚,要选紫黑熟透的,每次20~30颗为宜。但它性质偏寒,脾胃虚寒者不宜食用。

枇杷

时值5月,枇杷也开始陆续上市了。枇杷果肉细腻、柔软多汁,口感酸甜,其养生作用也不容小觑!枇杷有“果之冠”的美称,它含有大量的纤维素、果酸、维生素、钾磷铁钙等矿物质,不仅能帮助消化、清理肠胃,还可以促进食欲。

《滇南本草》有云:“治肺痿痨伤吐血,咳嗽吐痰,哮吼。”中医认为,枇杷味甘、酸,性凉,归肺、脾经,有清肺润燥、止咳化痰、和胃生津的作用,对肺和脾胃都有好处,脾胃虚弱的人可以适当多吃。需要注意的是,枇杷性凉,脾虚痰湿、腹泻者不宜多食。此外,枇杷核有毒,误食可能会中毒,记得看好家里的小孩!

葡萄

葡萄,入脾、肺、肾三经,常吃可以起到益气养血、补肾宜肝的作用。入夏后,天气日渐炎热,人体出汗增加,身体的营养元素容易流失,此时吃点葡萄,不仅能帮助解暑,还能帮助身体恢复。而且,葡萄属于酸味的水果,酸能补肝阴,制约肝阳以助降火。炎热的夏天吃点葡萄,既能解内热,又能补肝阴。

现代医学发现,葡萄含大量维生素C,适量食用可增强肝脏的代谢能力。最重要的是,葡萄含有的一些天然活性物质,如聚合苯酚,对保护肝脏相当有效。除此外,大量医学研究证明,葡萄对肾炎患者的康复具有一定的辅助疗效。因此,肾不好、肾虚的朋友,也可适当多吃葡萄,还能改善腰膝腿软、精神疲惫等症状。注意:葡萄的种类和颜色很多,但对肾最好的当属黑色的葡萄。本文配图均来源于壹图网。

-《中国家庭医生》杂志社新媒体中心原创出品 -

相关新闻
每日快看:砂锅梁遗址

1、砂锅梁遗址位于甘肃省玉门市小金湾乡东南,1976年发现的夏、商时期古迹,属四坝文化和骟马文化。2、甘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