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假,大学生格外热衷打工。
他们最心水的工作,就是做“轻体力活”。
【资料图】
比如做优衣库理货员、宜家的导购、奶茶店学徒……
钱多钱少不重要,主要是想站在整洁的店面里做一份体面又简单的工作,图个体验生活。
但最近,一份“优衣库暑假工避雷指南”就给大学生敲了警钟。
“清澈又愚蠢”的大学生,遭到了社会的毒打?
01
大学生“清澈又愚蠢”?
这届大学生是真的闲不住啊!
社畜梦寐以求的两个月大长假,他们不稀罕,毅然投身于暑期工的伟大事业中。
原以为自己能成为助人为乐的“打工侠”,遇到神仙老板,获得金钱和社会实践经验,结果却掉进了成人世界的陷阱。
精力再旺盛,也顶不住“干一次只需要半分钟,一天重复几千次”的机械体力劳动。
励志要“靠暑假打工赚第一桶金”的大学生们灰头土脸地回来了,一边写避雷贴一边控诉:“我的青春一小时10块,还是在家躺着最舒服。”
尽管如此,还是有无数大学生前赴后继,期待自己是好命的天选之子,能找到钱多活少老板好的神仙工作。
让人不知该感慨他们的乐观,还是同情他们的“愚蠢”。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大学生都变得“清澈又愚蠢”。
他们是精力旺盛的“整活王者”。
你一句春不晚,我就半夜上泰山。
帮人遛狗日行几万步,把狗都累瘫。
在毕业典礼上当显眼包,帮院长拨穗。
他们是“社会良俗的代言人”。
满载着大学生的车厢,就等于开启了静音模式,大家心照不宣地戴着耳机,甚至会因拆塑料包装的噪声而产生负罪感。
他们敢于把全部身家托付给陌生人,还要附送感谢语:“你人还怪好嘞。”
他们人均赛博职场暴徒,在网上怼天怼地,但一到了现实中,就秒变职场小猫咪。
心里痛骂同事推卸工作给自己添了一堆麻烦,发出去的却还是“亲爱的这个你看看能不能完善一下呢~”。
嘴上说着“领导夹菜我转桌,领导K歌我切歌”,实际回复的却是“好滴收到~”。
对于“清澈又愚蠢”这个标签,大学生自己觉得很开心。
他们乐意他人这样看待自己,觉得这是夸自己天真、精力旺盛、真诚、好相处、有礼貌……
但在其他人看来,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好骗、是好割的韭菜……
这些年,大家对大学生的看法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又是为什么呢?
02
对大学生从羡慕到嫌弃?
人们对大学生的看法,经历了“羡慕欣赏-司空见惯-隐隐嫌弃-略有好感”的过程。
50-80年代,大学生是稀缺的、有远大理想的未来栋梁。
考上了大学,就是跟其他人有显著区别的“精英”,能实现阶层的跃升。
他们有能力、有前途、不愁工作;有志向,总是服从国家指挥,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
因此,大家都对他们报以欣赏,乃至仰视的目光。
改革开放后,大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逐渐从“精英”变成“大众”。
在人们眼中,大学生不再是国家严格筛选,赋予光荣使命、给予严格培养的“被选中者”。
大学的履历不再是一种身份象征,甚至不再是一种资格,而是大家为了提升自身价值和竞争力,主动选择的“位置性商品”。
随着大学生越来越多,学历也开始“贬值”。
再加上大家发现:学历未必与能力成正比,受过高等教育不代表办事能力强。
大学生在大众眼中进一步怯魅,变成了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就业困难户”。
短视频时代,大家对大学生的印象又逐渐好转。
大学生有时间、有精力、有创造力,是网络上活跃度最高、最爱整活的一群人。
短视频兴起,让人们频繁看到大学生的沙雕日常。不论好坏,总归是提高了了解度,增加了亲切感。
大众眼中的大学生,就这样逐渐成了“清澈又愚蠢”的代名词。
大学生是真的“傻而不自知”吗?
03
引领潮流的,真是大学生?
其实,大学生是“傻而自知”,且乐于接受的。
在他们看来,“清澈又愚蠢”的评价,和带有宠溺意味的“小傻瓜”是一样的。
由于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他们愿意理解和共情他人,希望自己也能做个讨人喜欢的好人。
且大学生一直活在校园保护伞下,尚未被社会毒打,虽然知道人心险恶,但还是愿意相信别人。
但在真正走出象牙塔,进入社会之后,他们就会发现:人总会身不由己,自己也不例外。
“大学生整顿职场”大多只是营销和口嗨,在现实中不太可能实现。
营销号总在说:大学生引领着时代的潮流。
但事实往往并非如此。
“引领潮流”只是大学生由于媒体的狂欢,产生的对自我认知的偏差。
前段时间,资本收割中产,如今,又将刀口对准Z世代。
毕竟,相比中产,大学生基数大,又足够天真好骗;钱不多,但花起来很快,对零散消费没有抵抗力。
商家利用这种特点,给大学生贴上商业标签,让他们觉得自己可以引领潮流。
大学生也因此对自己产生了认知偏差,觉得自己很厉害、被社会关注、备受瞩目,殊不知自己已经成了被收割的羔羊。
事实上,每一代年轻人,几乎都被如此收割过。
虽然大学生很难凭一己之力建立想要的社会秩序,虽然大学生因为“清澈又愚蠢”成为资本收割的对象。
但不可否认,大学生特有的理想主义与浪漫,是很珍贵的特质。
“清澈愚蠢”也总比“极度利己”“功利主义”“精明算计”好得多。
正如莫言在《蛙》里讲的那样:“一个人并没傻但得到了傻子的称号时,其实是获得了巨大的自由。”
参考文献
[1]丁洁琼,刘云杉.中国高等教育70年:大学生角色的演变
[2]马丁·特罗,徐丹,连进军.从精英到大众再到普及高等教育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