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看待中国经济应进行长周期比较,而不能只看某一点、某一个数字——(引题)
中国经济具有长周期优势(主题)
今年上半年,5.5%的经济增速还是积极的、向上的、给人信心的数字。上半年增速符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5%左右的速度。关键是下半年,如果我们能保持5%左右的增速,今年全年在5%以上,还是有希望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现在是处于非正常情况下的经济增速
上半年,总体上有亮点、有热点、有优点,但也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总体看中国经济增长,现在是处于非正常情况下的经济增速。为什么说是非正常情况下呢?因为近三年国际上出现了很大的变化。
一是大国博弈加剧。美国对中国遏制、打压、围堵,方方面面设障,可以说和我们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对我们打压越来越严厉,越来越严苛。所以,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减缓,中国企业和产业链外移,外商投资热度降低,这些都受到一定影响。加上美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外溢效应,比如美联储连续11次加息,利率已经达到5.0%-5.25%,两年期国债利率在5%左右,而中国三年期的国债利率才2.85%。美元、美债的高利率和高收益率,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向美国回流,对中国经济增长不能说没有压力。到目前为止,美国对中国长臂管辖涉及1300多个实体,对我们企业造成很大影响,对中国的投资也造成很大的影响。特别重要的是,美国不断地在中国周边制造紧张气氛,甚至企图推进亚洲版北约,已经影响到中国经济的运行。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外部环境,我们必须看到。
二是乌克兰危机。去年2月24日乌克兰危机以来,美国对俄罗斯进行了非常严厉的制裁,而且威胁要对中国进行连带制裁。中国在这个问题上始终坚持中立立场,而且一直在劝和促谈。俄乌冲突造成了全球性通胀等问题,也对我们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我们很多企业不敢和与俄罗斯有关的企业进行交易,在全球市场布局受到了非常大的影响。
三是世纪疫情。过去三年世界经历了百年不遇的疫情,这给我们造成非常大的冲击和影响,特别是2022年,导致中国经济增速下行。我在年初接受采访时谈到,中国经济今年的增长会经历四个阶段,首先是修复,然后是恢复,然后是反弹,然后才是复归。在外部环境恶化的背景下,疫情政策放开以后,肯定不会是中国经济马上就可以应声而起,它一定是有修复期的。这三年给我们带来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预期减弱——供给冲击——需求收缩。其中最大的问题是预期,这三年企业的活跃度不超过70%。在这种不活跃状态中,有很多企业是停业的,有一些企业是歇业的,有一些是“死亡”“休克”的。从“休克”转向复苏还是有可能的,但已经“死亡”的企业很难再次重生。很多企业因为疫情三年而遇到很大的困难,遇到流动资金不足、技术储备不足等问题。中国吸纳就业人数最多的是服务业,是中小企业,是民营企业。恰恰是这些行业、企业在三年疫情中是受影响最大的。所以,要给企业修复的时间,争取一部分企业可以起死回生。
另外,在美国强力遏制下,中国高技术企业的核心技术、核心零部件、关键技术受到很大影响,一些外资的头部企业开始向外转移,并带动一些跟它配套的关联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产业链上的企业在向外转移。
所以,面对这种形势,中国现在5.5%的经济增速,在全球大型经济体里还算比较好的。
中国经济发展基本要素具有长周期的优势
总的来说,尽管这三年是非正常的,但中国经济向好的这个基本要素没有变,而且这些基本要素具有长周期的优势,可以塑造中国长周期发展的基础性支撑,可以塑造中国未来持续保持在中速增长或者中高速增长的动能不减。比如中国绿色发展的优势,除了新能源汽车在全球一枝独秀以外,中国将节能减排降耗这些方面的指标和要求,都纳入到“十四五”规划强制性约束性指标中,无论经济增速如何,这些指标照常该下降的下降,该调整的调整。中国在碳足迹、碳排放、碳捕捉、碳交易等方面,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全球新增的绿化面积当中,中国占到了25%;我们的光伏生产能力、光伏装机规模在全球排在第一位;风能在全世界也是排在前列的。新能源是我们的亮点,绿色发展是我们的亮点,也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底色。
我们分析问题,一定要看全局,看整个世界,进行横向比较,看周期,进行长周期的比较,而不是只看某一点、某一个数字。分析问题要有宏阔的视野,比如说中国新基建的创新发展,这也是我们非常大的亮点,中国向建设创新型国家迈出了非常大的步伐,取得了非常重大的成效。到今年6月底,已经完成5G基站超293万个,正在打造基于超算的“东数西算”和若干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从长周期看,中国经济基本面以及发展的底层逻辑还是不变的。我们的长周期塑造的比较优势,未来会形成很多新的消费场景、新的业态、新的商业模式和新的管理变革。
我到华为调研,看到华为新建设的展厅,已经展出了基于5G条件下设计的各种产业数字化的场景,人工智能在5G这一基础设施上的新应用,包括采掘业可以做到矿下无人采掘等,这都是颠覆性的行业变化、业态变化。我也曾到中兴通讯调研,中兴通讯基于5G的几十种产业数字化的样板间也在形成。所以,我们应该看到中国创新能力在提高,一定会有一个更好的未来。这就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底层逻辑。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都调高了对中国的经济预期。2021年之前,中国连续十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达到38.63%。2022年,这一比重虽然降低了,但也在30%以上。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这个独特且重要的地位并没有变。
(陈文玲,作者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
来源:北京日报